你射洲际导弹,我就弹射飞机,央视和沈飞合伙欺负福特号!

发布日期:2025-10-12 06:22    点击次数:80

美国海军密集试射三叉戟导弹,中国福建号航母亮剑电磁弹射

2025年9月17日至21日,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佛罗里达海岸附近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导弹试射行动。一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连续发射了四枚三叉戟II D5延寿版导弹,导弹未携带弹头,最终落入非洲西南海域附近。每枚导弹射程超过1.2万公里,具备多弹头分导能力。美国海军强调,此次试射是年度例行验证,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但四天内连射四枚的密集程度创下了世界纪录。

三叉戟II D5导弹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次升级后,预计能服役至2040年代。然而,导弹老化问题日益明显,此次高频率试射也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向盟友展示核威慑能力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新一代洲际导弹“哨兵”计划进展缓慢,预计2029年才能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今年4月,犹他州的导弹工厂还发生了爆炸事故,进一步暴露了美国核武库的维护挑战。

展开剩余71%

福建号航母电磁弹射训练视频全球热传

就在美国导弹试射结束的第二天,9月22日,中国央视军事频道发布了一段长达8分钟的福建号航母训练视频,展示了歼-15T、歼-35隐身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的电磁弹射训练画面。这段视频实际拍摄于今年3月福建号的第七次海试期间,从水兵身穿的秋冬制服可以判断季节,但央视选择在美国试射导弹后发布,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福建号配备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每日可支持300架次舰载机起降,这一数据已在第七次和第八次海试中得到验证。其中,33吨重的歼-15T战机弹射过程平稳,动能储备充足;歼-35作为全球首款采用电磁弹射起飞的隐身舰载机,表现优异;空警-600预警机也顺利完成弹射和拦阻着舰。福建号的全谱作战能力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已领先使用蒸汽弹射的美国尼米兹级一代。

中美电磁弹射技术对比:中国效率更高,美国故障频发

福建号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中压直流供电和电容储能技术,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故障率低的优势。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号航母的中压交流弹射系统和飞轮储能方案体积庞大,故障频发。尽管美国国防部报告称福特号的弹射故障率已从1/180提升至1/600,但其单日最高弹射架次仅为80次,远低于设计的320次目标。此外,福特号的雷达系统与F-35C舰载机的兼容性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影响了战斗力生成。F-35C的交付也因供应链问题一再推迟,甚至无法弹射31.8吨的重型战机。耗资150亿美元的福特号原计划称霸大洋50年,但目前仅实现30%的设计战力,未来可能面临大规模系统更换,重蹈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覆辙。

中国六代机试飞加速,美国舰载机发展滞后

9月26日,中国沈飞研制的歼-50战机进行了低空试飞,此次试飞取消了传统空速管,采用高度集成的传感器系统,可实时计算空速、姿态等关键数据。从首飞到此次迭代仅用9个月,远快于歼-20的3年和歼-35的8年,这得益于复合材料、人工智能飞行控制和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广泛应用。歼-50很可能发展出舰载型号,若按当前进度,在美国仍在为F-35C问题头疼时,中国可能已率先部署六代舰载机。

战略博弈:导弹试射与航母亮相互为呼应

美国此次密集试射三叉戟导弹,暴露了其核武库的老化问题,而中国的东风-41和东风-61导弹技术更为先进。军事评论员高志凯在马尼拉表示,东风-61的威力相当于“一颗氢弹加60颗核弹”。央视选择在美国试射后发布福建号视频,沈飞紧随其后试飞歼-50,时机把握精准,被视为对美国的战略回应。

与此同时,美国福特级航母的二号舰“肯尼迪”号虽已完成95%建造,却因弹射系统问题交付延期。而福建号通过海试验证了电磁弹射的高效可靠,进一步凸显了中美海军技术发展的差距。全球社交媒体热议福建号的突破,有评论称“这改变了大国海军的竞争格局”。

总结

美国的导弹试射和中国的航母、战机展示,凸显了两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美国在核威慑和航母战力上面临挑战,而中国则在电磁弹射、隐身舰载机和六代机研发上取得快速进展。这场无声的较量,正重新定义未来海空作战的规则。

发布于:天津市